儿童并非真多动,只是标准不相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06

 

儿童并非真多动,只是标准不相同

            ——谈谈儿童多动症的判断问题

问题提出:经常和一些老教师聊起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的事儿,他们感慨万千:“现在的孩子不好教”、“现在的孩子坐不住”、“没他爸爸妈妈当年老实、听话”、“好象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多动倾向”、“现在孩子太活了”……现在许多的孩子真的患多动症了吗?

多动症又叫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行为障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以多动为主的行为问题、注意障碍,还可能有好冲动、易激惹等表现。

人类在没有普及教育之前是没有必要从3岁就开始坐进教室受如此多的清规戒律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再由游玩自然地过度到劳动,再多动的孩子也不会被发现,而且即便是多动症也没关系,因为无须被限定,甚至越是多动家长还越高兴——活泼可爱——说来也是笑话: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笔者自己至今没拿到幼儿园的毕业证书,小时侯玩够了才上的学,一上学就规规矩矩不玩了。近代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教育,儿童在被打破“童工”枷锁的同时又被戴上了另一类的枷锁——静坐在教室里学习。于是人们就观察到了有类儿童多动的行为问题,1854年Hoffmann用多动综合征命名;1947年Strauss发现此病与脑损伤有关,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1949年Gesell的研究发现损伤只是轻微的,改名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Minimal Brain Damage简称MBD);1966年Clements指出该病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也简称MBD);1977年国际上将其命名为儿童期多动综合征;1980年美国将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1987年改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1990年国际疾病分类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多动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我国惯称为多动症。

多动症起病较早,但发现比起病晚,家长多以为儿童活泼,发现得早至少是上幼儿园之后有了其他儿童做参照,觉得比别的孩子活动要多,但由于幼儿园教育的非正规性、教学的游戏活动性和自由发展性,仍较少被注意到;绝大多数是到了学龄时才被老师注意到,因为从小学开始比较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儿童所受的约束要明显比幼儿园多得多,多动症儿童较难适应四十分钟的学习和那么多规规矩矩,多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目前追踪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多动症儿童随着青春期发育,其多动现象会逐渐消失,三分之一的儿童会“带不走”而继续保持;而且多动症一般要遗传。

什么样的孩子属于多动症呢?概括而言,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过多与注意障碍。其他还有一些常见症状虽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但对于诊断本症有一定帮助。

一、活动过多

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为其特征性表现。这类儿童在婴幼儿期就表现不安宁、过分哭闹、活动增多,如过早地从摇篮或小车内向外爬,刚会走路迫不及待地学跑,翻箱倒柜,乱拿乱扔东西、好破坏,任何东西到了手就拆开、砸烂。稍稍年长入学后,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或在椅子上扭动,或不停地敲打桌面、或在桌面或课本上乱涂乱画,如老师管得严,则不停地削铅笔,或不停地涂改作业来发泄他的多动不宁。下了课则如脱缰野马,又跑又跳又叫或,不顾危险地攀高,或与人打逗,爱惹是生非或做各种怪样,反正一刻也不听停歇。

依据《国家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986),诊断多动症必须符合以下三条:

1.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

2.症状标准:需具备下列行为的4项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3)容易兴奋和冲动。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要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于智力障碍引起。

(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3.排除标准: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

当然还应结合以下几点来评定:

    1.与同年龄、同性别、同智龄的儿童比较他的活动是否明显增多?

           2.儿童是在什么环境下活动过多?

           3.了解儿童活动的性质,其活动行为常常唐突、冲动、冒失、富于冒险性、过分恶作剧、富于破坏性,行为事先缺乏周密考虑,事后不顾后果如何。

          4.报告人的特性:好静的老师和同学一般会夸大儿童的活动量,用自己静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好动的年龄特性,并将正常的活动夸大为多动。

    二、注意障碍

    指无意注意常常影响有意注意,有意注意难以自制。表现为玩玩具一会儿就要换别的;即使玩游戏也不能坚持始终、常常中途停止或频繁地转换;上课不能集中注意、不专心听课,常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如教室外的脚步声、汽车声,偶尔飞进教室的苍蝇等,均可使其分心去注意,故听课常听一点,漏一片,当老师提问时,常答非所问,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常常听漏听错,而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做作业也是边做边玩,要么东张张、西望望,要么粗心草率。当评价一名儿童的注意力时,应与相应的年龄及智力比较,一般来说,年龄愈小,集中注意的时间愈短。

现代研究发现多动症患儿有注意转化困难,注意分配涣散,难于完成连续而快速的作业,对运动反应的选择性抑制能力差等初步结果。

三、冲动性

    多动症儿童常常行动先于思维,做事不假思索,不顾后果,全凭冲动行事。如玩游戏则急不可待,不能等候轮换上场,故常常破坏游戏规则;上课时擅自离开座位、找别人讲话等;在教室突然大喊大叫、冲撞同学;横过马路,不顾有无汽车,突然横穿过去;站在高处不顾后果地向下跳,他们特别容易冲动、易激惹、情绪不稳,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常作出过分的反应。做作业,常不顾对错,匆匆了事,考试时则匆匆做完,抢快交卷,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核对一下。

    四、学习成绩不佳

    五、神经发育障碍

表现为精细协调动作笨拙——翻掌、对指运动不灵,系鞋带、扣纽扣不灵便,视一听转换困难,听觉综合困难,视一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左右分辨不能等,或其他神经系统软体征。此外还可伴有语言发育迟滞、言语异常等。

真正符合上述四条标准的多动症儿童一般占儿童总数的5%左右,而且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的4-9倍。由此可见,固然由于今天儿童的饮食结构与几十年前其父母的相比其变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老师们说好多孩子有多动症看来确实也夸张了些,几十前的孩子其实也动,只不过那时您年轻也爱动,而今或许因为您处于敏感的更年期、或许您已经步入喜欢恬静的晚年期、或许您已经厌烦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孩子王”工作,难怪孩子对老师唱“您太累了”,“您该歇歇了”!

所以家长择校不如择师——为孩子挑个年轻点的老师(刚毕业的——富于热情;或者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