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样学会交往的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儿童从一出生就落入了人的社会之中。他从出生时只会用哭来表达情绪到成长为具有交往能力的社会成员,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孩子在1岁以前 主要跟父母或看护人生活在一起,他最强烈的需要是吃奶、睡眠、爱抚等,这些方面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使孩子感到他降生在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并且是值得信赖的。因此这个阶段称为亲子交往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有人研究发现,孩子在3个月左右就表现出最喜欢让母亲抱,再大一些时,就更有明显的选择母亲的意向。母亲对他的爱抚和喂养,满足了他的需要,孩子会积极地产生反应。比如吃奶时他会长时间地望着母亲,紧紧地贴着母亲,会对妈妈笑,还会咿咿呀呀地跟妈妈“对话”。这种交往虽然没有语言,但已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孩子在父母亲人那儿获得了安全感,才会自信地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去跟其他的人交往。

  一般在2~3岁期间 除了父母之外,幼儿开始对年龄相仿的玩伴感兴趣了。见到小朋友总是表现得很兴奋。在1岁以内获得了安全感的孩子,能够比较主动地去跟小伙伴一起玩。尽管可能会出现冲突,比如抢一个玩具,或摔倒了,扭打在一起等等。但这是他与同龄人交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家长在这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处理好与小伙伴的冲突问题,既不要过分退缩,又切忌专横霸道。另外,家长不要老是担心孩子会吃亏而不让孩子跟小伙伴一起玩。一些在这个阶段过分受到家长保护的孩子,由于没有与小伙伴交往的经验,不会应付与小伙伴发生冲突的问题,这就会在以后与他人的交往中出现不合群的现象,难以加入到集体之中去,并且在将来也不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3岁以前能与小伙伴一起玩得很好的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便易于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交往活动中去。在集体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还要处理好自己扮演的角色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比如你是医生,就要爱护病人;你是哨兵,就要克尽职守,完成任务……孩子从中能体验到成年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为实现自己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在集体中遵守规则的人,完成自己角色任务的人就会得到集体的表扬,而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这种集体游戏实际上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作了“演习”。

   三个阶段的社会交往进行得如何都将影响到孩子下一阶段的交往能力,甚至影响到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否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交往,多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并以公正的态度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健康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踏入社会后自如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选自吴凤岗《儿童心理》(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