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的教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12-18

让心理健康的教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经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从经师人师转变,成为学生人格成长的塑造者、健康心理的维护者,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众多研究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与自身职业幸福感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对教育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教师面对的职业压力比以往更为巨大,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和应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对学生造成伤害,给学生心理带来创伤。而当伤害学生的事件出现时,社会往往会以职业道德标准来评判,没有给予这些教师必要的心理帮扶和救助,这不仅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问题无法得以根本解决。

1何为心理健康的教师?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偶尔出现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其心理不健康,更非患心理疾病。很多情况下,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除了包含一般人群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外,还应体现教师群体的独特之处。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热爱教育事业;

2)具有良好的认知水平,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能够控制和调适情绪,情绪稳定而积极,不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

4)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5)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2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教师与全国其他人群相比,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如何?近年来,大量学者进行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他们大多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考察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1%。为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有学者对195篇相关文献进行了横断历史研究,共包含中小学教师85,574名。结果发现,2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但其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小学教师;城市和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向相异的方向发展,即城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则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3切实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出现就像人人都会得感冒一样,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其次,要学会自我调适的有效方法。通过在职培训、团体辅导、心理拓展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学会管理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帮助教师放松身心、了解自我,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力,增强幸福感。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机制。教师监测和评估机制的构建,应由国家制定监测评估标准,地方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执行,统筹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数据平台。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由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评估,帮助教师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并给予专门的辅导和救助。

二、大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更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所需要具备的心理问题意识、心理教育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影响着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用道德教育的方式评判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次,应科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认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对于专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从其自身职业发展上,还是专业能力提升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工作内容问题。在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属于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重视,工作内容繁杂、角色模糊、工作时间分散、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其他临时性事务上的比例较高,需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更需要学校管理者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专业发展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方面应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职条件和资格审查,同时为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

3提高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

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场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课堂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教师课堂管理和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应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注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切实帮助教师学会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在学校教科研活动中,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通过反思和行动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提升课堂洞察力,有效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在相互研讨借鉴中,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总之,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要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构建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机制,切实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