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此体制难从容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04

 

 

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此体制难从容

--注意儿童学习方面的差异

    案例介绍:作者自己兄弟俩,我弟弟小时候非常活泼可爱好动,爱说爱笑爱闹,学东西很快,上课似乎从不听讲,但老师的问题从来难不倒他,或许是遇到了非常宽容的老师,聪明的他在学习生涯的前几年非常优秀,到四年级时突然换了一位年近50对学生要求近乎苛刻的老师,总觉得我弟弟太活泼了、有“翘尾巴”之嫌疑,需狠狠“打击”之:开出了一系列的“必须”和“不准”,为了“配合”老师,不懂教育学的父母也要求弟弟向平常一向文静懦弱、老实听话、大气不敢多喘的哥哥我“学习”,弟弟的学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中学时甚至被列为“问题学生”,毕业后到工厂当了工人:所幸的是,弟弟在工作中居然又重新发现了自我,现为一家工厂技术顾问。

    学习了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之后的哥哥终于才明白:比自己更聪明的弟弟在学业上却不及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忽视了兄弟俩彼此间的差异性!如果弟弟的差异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今天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儿童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因此儿童彼此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需要也会不一样。即便是象笔者来自同一家庭的哥俩,由于性格差异,学习的需要、方式、途径等也不尽相同!

    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一是表现在学习与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儿童在学习上使用不同的知觉通道来学习,有的习惯于听觉学习(不习惯于自己看书自学)、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不习惯于听老师空讲)、有的习惯于视听结合学习(老师既讲又板书)、有的习惯于操作学习,有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在某一知觉通道上的优势性或缺陷性,而有的儿童则能平衡发展。有的儿童在同时接受或综合来自各个不同输入系统(如听觉、视觉、触觉等)的信息时比其他儿童的耐受性差(知觉抗干扰能力差),接受和加工过多的数据,大脑就会超负荷,并造成“断裂”,就像电路中电器用电量过大而造成保险丝熔断一样。这种超负荷的症状包括混乱、记忆不良、衰退、拒绝完成任务、注意缺陷、发脾气或多病。有些儿童显然是把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另一些儿童更愿意把目标看成一个一个的细节而忽视整体。如果儿童仅仅依赖这两种知觉风格中的一种,在学习中就会遇到困难。

    学生学习的差异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智力因素的差异,智力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智力水平影响着学习水平、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一般来说智商越高,学习成绩也就越好,且将来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会越高:根据有关研究,成绩与智商相关系数小学约为0.7,中学约为0.6,大学约为0.5;阅读和作文约为0.7,数学和自然科学约为0.5,写字、图画、体育和手工约为0.3。智力因素差异包括观察力的差异、记忆力的差异、想象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注意力的差异等。

    学生之间不仅有智力差异,还有非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非智力因素差异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有的学生学习情绪时好时坏,有的学生学习能持之以恒,有的学生学习肯吃苦,有的学生学习无须压力就主动自觉地完成,有的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才能好好学习,有的学生学习或思考问题时喜欢踱步动一动,有的学生学习或思考时喜欢静静地……

    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环境安静与热闹的偏爱、对学习地点的偏爱(家里不同的地点、学校里不同的地点、室外等)、对学习时光线强弱冷光暖光的偏爱、对学习时温度高低的偏爱、对学习时空气新鲜度的偏爱、对学习时坐姿的偏爱等。

    由于个体成长环境不同,其社会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社会能力的差异又常常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结伴学习、有的喜欢与成人一起学习、有的喜欢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有的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有的喜欢松散形式的教学……

    受体内生物钟的制约,不同学生的生物节律不尽一致:有人清晨学习效果最佳--“百灵鸟”型的,有人上午学习效果最佳(觉得睡午觉简直就是最大的浪费或自杀),有人下午学习效果最佳,有人晚上甚至夜里学习效果最佳--“猫头鹰”型的。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学时女生在语文理解方面强于男生,而男生在推理、空间关系方面强于女生,整体上女生成绩比男生强;到中学阶段,女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方面的优势继续扩大;女生的学习倾向于合作学习、易受暗示,而男生的学习更倾向于竞争、独立意识更强些……

    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采取的是班级集体教学制,班级集体教学制的前提是假设儿童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相当(同龄、同等智力、同等接受水平、需要基本一致等),集体教学是讲求纪律和统一的,儿童之间各方面的差异在集体之中一般是被忽视的,而现实中儿童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导致了许多“特殊需要”的孩子难以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学习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诱发一些其他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应该承认客观存在的差异;接受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接纳孩子的差异;善于观察,看到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普遍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其特殊性,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从共性入手、特性着眼,实现超越差异,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使孩子的才能得到应有的展示,以达到缩小差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