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作者/来源:田林第四小学    发布时间:2010-12-08

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讲:王培莉)教研组科研活动

1、  根据区里教研精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本学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点。但是预习要求年年都提,四年级了,不能象以前那样着重于把课文读通,圈出生字,标小节号这些基本的训练内容,而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自学,初步的理解。

刘春燕:那我们还要不要布置基本的读圈划这些预习要求

王培莉:当然要布置,但是这些应该已经成为基本习惯了。

熊奕: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叫学生课前思考,做好。本来习题就是文章的思路和重点所在。

王培莉:可以啊,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我们要根据每篇课文出一些预习题,操作性强一点的,比如划重点句啊,根据段落整理信息啊,还可以找课外资料。

李韧: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先预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冲突,相互作用来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更加深入。

2、  预习能力的重要性。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王培莉:一篇课文,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长长的篇幅使得通读一遍都要花上好几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王培莉:我们回去想想,第一、二单元课文每篇课文都设计1~2道预习题,要有可操作性,不要思考,想想,说说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