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的心里话 找家教的切入点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才知道教他们什么以及怎么教他们。但是,很多家长对今天的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也不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许多家长都这么说,他们也往往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但他们不听,反而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那么,今天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由中国少年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自1999年6月开始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在10个省市范围内的45个区县对400多名6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2月25日公布结果如下:
  自己拿主意。66%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在各处都能起作用”, 30.8%和19.2%的少年儿童表示“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这表明当今的孩子相信自己、纳悦自己,这种积极的自我认识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改变以下观念和做法。比如,“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小孩子懂什么!”的观念,这种观念否认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行为能力,对家庭教育很不利,它很容易造成“代沟”,因为家长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当成了万古不变的真理来教育和理解今天的孩子,而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对今天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僵化的理解必然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这样,家长教育孩子时,他们就听不进去。今天的孩子喜欢自己拿主意,遇到学习上的事情以及家庭事务就多与他们商量,多给他们拿主意的机会,这样他们就会更自信、更独立、更有主见,他们也就更加爱戴家长,因为孩子喜欢爸爸妈妈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大人看。
  很想当干部。74.9%的少年儿童非常愿意当班级或学校干部,比较愿意的占17%。他们希望锻炼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当干部不但要自己拿主意,还要团结同学,有组织能力。今天的孩子有这种需要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缺少同龄伙伴,而且普遍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所以,他们需要多参与同伴的活动,在与同伴的磨合过程中,揣摩、理解同伴的心理与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决策,从而锻炼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这无疑对他们适应社会、学会为人处世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些家长怕当班干部影响学习,就不让孩子担任集体职务,这种想法是很短见的。
  有个温暖的家。47.9%的少年儿童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是有温暖的家,其次是为社会做贡献,认为有钱就幸福的仅占4.2%。
“人之出,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孩子有这么美好的追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长要精心呵护他们纯洁的心灵。父母给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巨额存款,而是一个和睦融融的家庭。家长在日常生活或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不可取的。争吵给孩子的消极影响是孩子无所是从,频繁的“开战”更会从根本上让孩子对生活、人生和社会发生质疑:难道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吵吵闹闹、没有温情吗?
  学习并不是因为喜欢。在“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的调查中,46.5%的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19.8%的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仅有7.8%的选择“喜欢读书”,而且许多学习 成绩优异的孩子表示他们并不喜欢读书。
  这种情况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我们的理想教育深入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大多数孩子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建立在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基础之上的,就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把学习当作一件愉悦的事情来做,这样,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和持久的爱好,也才能真正地把学习搞好。理想是长远动机,不管是社会理想还是个人理想,长远动机能激励孩子克服困难、减少惰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意志是很有益的,但它不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因而孩子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来做,这种心态容易使意志尚还薄弱的中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和逃避行为,即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可能是这种情形。
  我们家庭教育的任务是让孩子多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分数高一点低一点没关系,千万不要让他们认为学习是令人乏味的东西,这样的话,家庭教育就是真正地失败了。
  睡眠不足功课多。调查显示,有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9小时),6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扣除课间休息,按9小时计算)。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紧张,少歇息一会儿能换来优异的学习成绩也是值得的,其实不然。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几大因素中,睡眠不足是首要因素,其次是饮食习惯不良和运动不足,这恐怕是许多家长没有料想到的。科学地安排睡眠时间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营养吸收,保护和恢复脑力。所以家长不能放纵孩子的学习和玩耍,保证基本的睡眠时间。
  希望成博士。40.9%的中小学生希望上博士,10.2%的希望上硕士,10%的希望上本科,14.8%的希望上大专。我们的国情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普及高等教育,总有许多孩子要“名落孙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众多孩子的高学历期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极不适应。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理想时不要过分地拔高孩子的期望值,比如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就指着清洁工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向他(她)一样扫大街!”这对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孩子为理想而奋斗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孩子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阻挠,教孩子脚踏实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对造就孩子一生的幸福是很重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